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李涛 摄
防疫一线的医务人员、福利院的老年朋友、能源保供企业的员工、高铁站的干部职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商户和群众、乡村基层的干部群众……大家聆听着总书记殷切的嘱托、美好的祝福,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新华社记者回访了同总书记视频连线的基层干部群众,深深感受到总书记的心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紧紧相连。总书记的深切关怀、深情厚望,温暖着每一位逐梦前行的中华儿女。
疫情防控:“曙光就在前头,坚持就是胜利”
这是1月18日拍摄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护人员。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数九寒天,哈尔滨最低气温降至零下二十多摄氏度,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内车来车往,各个病房的医护人员都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同这里的医护人员、住院患者亲切交流。
“总书记始终牵挂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关心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恢复情况。虽然隔着屏幕,但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总书记的关怀,这让我们非常感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于凯江说,我们会把总书记的慰问转化成工作的动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迎接春暖花开的时刻。
视频连线时,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春玲正在病房内查房。“总书记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病情,对恢复情况非常关心,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这份温暖和关怀。正如总书记所说,曙光就在前头,坚持就是胜利!”张春玲说。
1月18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名住院的老年患者同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医院迅速整合医疗资源向一线救治倾斜,全力以赴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83岁的患者齐永祥身体恢复良好。
“总书记对我的康复情况十分关心,问我恢复得怎么样、能不能回家过年,太暖心了。我一定坚定信心,好好康复,争取早日出院,和家人过个团圆年。”齐永祥老人高兴地说。
尊老爱老:“让老年朋友过一个欢乐、健康、祥和的春节”
1月18日,福建省福州市社会福利院在院老人和护理人员同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春节将至,绿树掩映的福建福州市社会福利院内张灯结彩,老年人手工制作的“兔”形工艺品、大红的“福”字、金鱼饰品琳琅满目,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总书记十分关心老年人在福利院过年的准备情况。”福州市社会福利院院长甘蔚铭说,“我们已经准备了充足的水果、粮油、休闲食品等年货,年夜饭的筹备这两天也已经启动,对春节期间福利院内的环境也做了布置,增添浓浓的年味。总书记叮嘱一定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我们一定牢记在心、全力以赴!”
“总书记和我们拉家常、话民生,老同志的心都暖暖的。”81岁的刘小兰老人说,“总书记特别关心我们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我们在福利院生活丰富多彩,每周定时都有社工组织跳养生操、制作手工艺品、看电影、下棋等,老年人聚在一起自得其乐,请总书记放心!”
春节期间人员往来频繁,总书记特别关心老年人的疫情防控情况。
“院里目前有护理人员72名,随时跟踪各自负责的老年人身体状况,清热解毒药、急救设备、N95口罩等应急防疫物资充足,与定点医院的联动机制顺畅。”福利院护理部主任陈晓君说,我们一定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严于其他场所的人员防护和健康管理措施,严防发生聚集性疫情,让老年朋友过一个欢乐、健康、祥和的春节。
能源保供:“守住民生用能底线,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1月18日,塔里木油田公司轮南油气储运中心西气东输第一站克拉集气区员工同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轮南油气储运中心西气东输第一站克拉集气区,张灯结彩,年味十足。滚滚气流在管道中轰隆作响、一路东行,温暖沿线千家万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安全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最重要的安全之一。要求我们守住民生用能底线,确保群众温暖过冬。”轮南油气储运中心党总支书记常桂川说,“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一定不辱使命,全力增产保供。”
回想起同总书记交流的场景,轮南油气储运中心主任周卫军倍感振奋:“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力量、更有干劲了!我们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站好岗、供好气,保障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入冬以来,每天超70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从这里源源不断供应给下游城市,变成居民家灶台上、工厂锅炉内跳跃的火苗。春节临近,石油工人们顶风冒雪,仍然坚守在生产一线。
“总书记十分关心基层一线干部职工,询问我们节日期间能否轮休、在外过年年货准备情况,我们的点滴小事都被总书记放在心头,心中暖暖的。”虽然已是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寒天,参加工作两年多的计量工程师田美霞却感到暖意融融,“在今后工作中,我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让青春之花在戈壁沙漠绚丽绽放。”
春运出行:“提升保通保畅能力,确保人民群众平安健康出行”
1月18日,郑州东站铁路客运干部职工和旅客同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处于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关键节点的郑州东站,日夜忙碌不停。站台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喜庆的中国结随风摆动,耀眼的“福”字点缀出浓浓年味。
通过视频画面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面容,已在铁路系统工作32年的郑州东站站长王留强激动不已:“总书记非常关心今年春运情况,问得很详细,强调要提升保通保畅能力,确保人民群众平安健康出行。今年春运的人气又回来了,我们从运力安排、运营安全、疫情防控、组织保障等方面已做好精心准备,有信心让广大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
作为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第一个春运,郑州东站客流量大幅增加,连日来日均客流量保持在12万人以上。
1月18日,郑州东站客运值班员张华(左)在候车大厅内引导旅客。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总书记对春运防疫措施落实情况非常关心。”郑州东站客运值班员张华说,“工作人员在进站口、服务台准备了防疫用品,在候车厅设置医疗服务点,车站内和列车上的公共区域定时定点消毒,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确保旅客出行平安。”
“总书记好!总书记新年快乐!”当返乡旅客马凌和其他月台上的旅客通过屏幕看见习近平总书记,纷纷赶到镜头前,向总书记问好。
已经两个春节没有回家的马凌说:“收到总书记的新春祝福,让我的返乡旅程更兴奋、更开心、更幸福!”
市场供应:“‘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事关千家万户”
1月18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留守的商户和采购年货的群众同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北京丰台区,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一片热火朝天。玉田白菜、章丘大葱、孟定圆茄……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鲜蔬菜堆满货箱,码得足有两米多高。叫卖声、攀谈声混杂着隆隆驶过的货车声,不绝于耳。
“这几天市场运行情况怎么样”“今年商户的买卖怎么样”“今年批发价格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问得非常仔细。他指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
“总书记的关心和鼓励,一字一句都说到了我们心坎上,让我感到起早贪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商户毛勇习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家家户户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也要开足马力,全力保障供应不掉链子,让更多的老百姓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实惠。”
过年过节,安全不能忘。回忆起同习近平总书记的交流,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感触很深:“总书记既深入了解了市场交易情况,也对我们拓展货源、丰富品种、保证质量提出了要求,这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1月18日,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工作人员将蔬菜装车准备转运。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目前,新发地市场日均进出货车约3800辆,人流量、车流量分别达到约6万人次、2万车次。“防控不放松、保供不打烊。”张玉玺说,“春节期间,我也将与2000多位留守商户一起,确保节日期间的市场供应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放心、价格稳定,为人民群众开开心心、安安心心过大年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振兴:“一起迈向共同富裕,生活越过越红火”
1月18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的乡亲们和游客同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远处青山连绵,近处树木苍翠。四川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文化广场上一串串灯笼点靓羌寨,一条条羌红随风飘扬。
回忆起同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时的场景,石椅村党支部书记陈爱军难掩兴奋:“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和祝福,是羌山儿女在兔年新春到来之际收获的最美好、最感动、最珍贵的新年礼物。”
石椅村又称石椅羌寨,羌族人口占比60%,这里保存着传统羌寨碉楼等建筑,沿袭羌族传统生活方式。近年来,通过结合羌民俗体验、水果采摘、茶文化研学等旅游项目,石椅村蹚出一条文旅兴村之路。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希望大家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一起迈向共同富裕,生活越过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令当地村民充满了干劲。
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后,羌族小伙邵川情不自禁吹起了羌笛:“这支悠扬的乐曲就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幸福而美好。村里的乡村旅游越办越兴旺,今后我不打算去外面打工了,就在村子里好好干。”
温馨鼓舞,传递着直抵人心的温暖;殷切期望,凝聚起奋进不息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部署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今年是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扎实工作,把特色产业发展得更好,让老百姓收入更高、日子越过越好,用实干实绩回报党中央和总书记的关怀厚爱。”陈爱军说。
【光明论坛】重视乡村工匠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光明论坛】
作者:魏鹏(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乡村工匠作为扎根乡村、掌握传统技艺、提供当代产品的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正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有生力量。
此前,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乡村工匠的制度性培育、持续发展提供了全面而切实的方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身怀高超技艺、植根乡村沃土的乡村工匠群体有了大有可为、大展身手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挥乡村工匠优势特长,不仅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必然要求,也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守护传统,更要勇于创新。传统手艺要薪火不息、生命不止,就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抱残守缺。唯有实现产品类型与功能创新,才能更好满足现代人日常生活新需求;唯有实现制作技艺与工具创新,方能提高产品品质与生产效率;唯有实现产品形态与包装创新,才能更适应大众化推广与多渠道销售要求。应借助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全面、生动记录和科学分析乡村工匠技艺中的丰富科学原理与技术内涵,不断研发新产品、引致新需求。此外,还要探索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为乡村工匠加持的路径与方式,让现代技术为传统技艺插上腾飞的翅膀。
要精于生产,更要适应市场。精于工、匠于行的技艺,是乡村工匠的底气与底色,但乡村工匠不应是曲高和寡的孤芳自赏者,而应是充满人间烟火、饱含故土味道的实际产品、具体价值的创造者。他们提供物质产品,服务田间耕作,满足寻常百姓吃穿住用、农事劳作之需;他们提供文化产品,承载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精神追求、伦理观念,满足人们对故土乡愁的依恋与想象;他们提供场景产品,以富有韵味的工作过程、制作场景提供充满历史感的生产与生活氛围,构建古今对话,增添大地的家园感,成为一种充满仪式感、满足旅游需求的场景。要在民众的生产生活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乡村技艺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提高满足乡村生产、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的实用性,不断拓展各类电子商务平台营销渠道。
要潜心钻研,更要引领乡亲。乡村工匠的技艺并非“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藏品,而是历史层积下的社会共同财富,除法律框架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外,都可转化为社会共有的公共产品、成为乡里乡亲的共同财富。乡村工匠也只有在带着乡亲实干、领着乡亲致富的进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此外,在更广泛的引领群众、依靠群众过程中,也将激发群众无穷的创新创造活力,进而推动乡村技艺不断创新发展,让乡村手艺真正转变为推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工具和路径。特别是通过技能培训、分工协作、合作组织等方式,充分带动乡村中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参与到乡土产品的生产中,将留守者转变为人力资源,将受助者转变为财富的创造者,不仅助力乡亲增收致富,更利于乡邻和谐。
要扎根乡土,更要面向世界。乡村工匠植根乡土,受乡土滋养,传承本土性技艺,利用本地资源,满足邻里需求,留存乡愁乡韵。乡村工匠也要放眼世界,秉持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精神,在交流互鉴中增强乡村手艺的生命力与市场适应力。积极通过学习、借鉴,丰富并提升工匠产品品类、品质,塑造品牌。同时大力推进乡村工艺旅游产品,聚集乡土人气、财气、智气。乡村工匠更应大胆走出去,以美为媒,充分展示乡土景象,展现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博览会,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传播方式,多渠道、立体性展示乡村工匠传承久远的手工技艺,激活人们的“老家”记忆,激发乡愁乡情,增强乡村产品、乡村生活、乡村生态对当代人的吸引力、感召力。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2日 02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